首页 > 生活常识 >

明代皇帝顺序及年号表(一篇看尽276年明朝历代16位皇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6 12:15:46    

明朝(1368-1644年),中国封建王朝之一,由太祖元璋创建。初时以南京为京师,至成祖时迁往北京。历经十六位君主,有276年之久。

1364年,朱元璋被封为吴王;1368年初登帝位,定都南京。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明初社会经济复苏繁荣,经历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1449年的土木之变后,明朝中期转为久治不衰。1582年明神宗亲政后,政治腐败,农民起义,女真后金迅速崛起。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兵入关。1662年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陷台湾,明郑灭亡。

明代疆域辽阔,涵盖中原地域、东北至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至辽河流域;北至阴山,后退至明长城;西至哈密卫,后撤至嘉峪关;西南抵达缅甸、暹罗北境,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曾收复安南。

明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愈发稳固。明初罢相设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扩至中期。此后宦官擅权势头初现。明代农民起义在新阶段蓬勃发展。手工业与商品经济兴旺,出现许多商业小镇及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走向世俗化。

国号

相传,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又称皇明,清朝时称之为前明。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

大明国号来源众说皆纭,多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主张源于明教,胡阿祥等南京大学学者则认为源于白莲教,源流实属佛教。钱财巨万的朱元璋旗下有明教信徒,以“明”为国号,暗示正统地位,恰与明教“明王出世”之章相符。亦有人赞同源自《周易·乾·彖》“大明终始”,此寓意元、明正统更迭,如同元朝国号其来有自。

开国统一

元代末期,蒙古皇族滥暴荒唐,1351年铁骑十数万,图治黄河水患,导致红巾军起事。韩山童、刘福通率领的小红巾军于1352年燃起战火,郭子兴应和,占领濠州,朱元璋投奔,屡战屡胜,得郭子兴养女马氏,接管其部。1355年,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帝,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升任左副元帅。

1356年,朱元璋攻陷南京,易名应天府。他听从朱升之计,逐步扩充实力。1357年,耿炳文攻略长兴,徐达夺常州;朱元璋亲攻宁国,赵继祖攻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攻略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攻克扬州。

1360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于龙湾之战。1361年,受小明王封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于鄱阳湖大战中亡。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政权,与占据平江的张士诚区别开来。同岁建立百官司属,以龙凤纪年,发布“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之令。平定陈友谅后,张士诚与方国珍成为了新的攻打目标。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

1367年,朱元璋精心规划北上之战,实行“先取山东,破元之屏蔽;既占河南,断其羽翼;夺潼关,斩断元朝门户;继攻大都,力保平安;再分兵西向,一举收复山西、陕西、宁夏。”这一战略部署中,徐达、常遇春领25万大军北上中原,胡廷瑞、何文辉横扫福建,方国珍降,杨璟、周德兴、张彬直取广西。北伐大计按计划成功。徐达先取山东,再西进汴京,随后攻陷潼关。并宣读《谕中原檄》,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宗旨。

同年,朱元章于应天南郊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明,钦点“洪武”年号。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军挺进通州,八月,元顺帝逃回大都,元朝统治崩溃,明军收复幽云十六州。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平定陕甘,大败扩廓帖木儿。

洪武三年(1370年),徐达、李文忠、冯胜深入北元腹地,逼元昭宗远遁漠北。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傅友德等击垮明夏,统一四川。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蓝玉等收复云南,诛杀元梁王。洪武二十年(1387年),傅友德、蓝玉等扫平辽东残元势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蓝玉所部明军生擒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等人。

洪武之治

明朝初立,明太祖延用元朝宰相制,设立中书省辅助皇上治理国家。然而,随着元朝失势,朱元璋治国策略逐渐转向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废止中书省以及丞相。废除丞相后,明太祖独揽六部大权,选拔文人为顾问。此外,还实施分封制,派诸子驻居军事重镇为王,由朝廷掌握军事指挥权。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将全国划分成17个都司、3个行都司、1个留守司、329个内外卫、65个千户所。他发挥猛政利法治国,高举反腐倡廉的旗帜,从中央到地方都加以严惩。洪武六年(1373年),刘惟谦奉旨编订《大明律》,朱元璋亲自审阅,并三次修改后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正式颁布。洪武十八年(1385年),《大诰》也即成。

元末明初,明太祖朱重八,以轻徭薄赋为策,致力于恢复社会生产。他劝农归耕,鼓励开垦荒地,如1370年,更是对北方郡县的荒地免去三年租税。此外,朱重八强制迁徙农民,助其提高耕作效率,提供耕牛、工具和种子,并规定农民拥有田地五至十亩者,须种桑、棉、麻各半亩。他大力兴修水利,推广经济作物,惩治豪强,释放奴隶,减轻税收,严惩贪官。另一方面,他命人丈地计量、户口清查,创立了里甲制。

朱重八天下平定之后,封赏功臣,但又猜忌权贵。1380年,他借胡惟庸之案,诛杀胡惟庸等人,除去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1390年,李善长死后,家属七十余人同遭殒命,牵涉其中者达三万余人。1393年,蓝玉因狂傲行径被族诛一万五千余人。再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共有四桩大案。宋濂因孙被贬,病逝于路途中。

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等手段加强皇权,导致了胡蓝之狱和明初功臣大量被杀。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等先后被赐死。这些事件导致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永乐盛世

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实施建文政策,成为明惠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朱允炆与大臣商议削藩,废黜周、代、齐、湘四王,并调走了燕王朱棣精锐。朱棣在姚广孝的述说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旗号起兵,夺位之战历时四年,最终霸气南下攻占京师,被称为靖难之役。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踪迹全无,1402年,朱棣登上帝位,改用永乐年号。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毫不留情杀害异议者,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被斩。其中最惨烈的莫过于方孝孺遭到“诛十族”及景清被“瓜蔓抄”。朱棣削藩强化集权,进行官制改革,完善文官制度,逐渐形成内阁雏形。他任命解缙、黄淮等七人担任翰林学士,恢复锦衣卫、设立东厂,建立厂卫制度。

明成祖为巩固北方势力,于永乐元年(1403年)将北平升格为北京,且设立顺天府。1416年,朱棣启动北京建设计划,历经四载至1420年,北京宫殿完工。次年,北京正式成为京师,迁都大计基本落实。

朱棣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倡“家给人足”与“斯民小康”的理念,推动军事屯田及盐商开中,确保军粮边饷的供给。夏原吉治理江南水患,疏通了吴淞江。并在中原各处鼓励垦荒,通过迁民宽乡和督民耕作等措施促进生产,同时防止农民破产和赋役过重。这些举措令永乐时期财税丰厚,为明朝史上之巅峰。朱棣的文治也成果显著,他广搜天下书籍,编纂成集,分别名为《文献大成》和《永乐大典》。

永乐时期,明成祖在对外扩张方面战功赫赫。南征安南,擒黎季犛父子,将安南改为交趾。北击蒙古,使鞑靼和瓦剌俯首称臣。朱棣共北伐五次,击败蒙古铁骑。班师回京后,蒙古瓦剌派遣使节致歉。

1422年,朱棣发动第三次征伐,成功击败兀良哈蒙古。翌年,他再度亲率阿鲁台军队,11月班师回朝。1424年,朱棣开始第五次北伐,并赋予三个卫所自治权。此外,他在1406年和1422年,为维护兀良哈蒙古的稳定,曾多次进行镇压行动。在东北,他慰问女真各部,并设立卫所,安抚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对岸塔林设立奴儿干都司,1413年巡视库页岛,彰显明朝对该地主权。在西藏,明政府册封了三位大法王、五位王以及众多僧官。在朱高炽担任代理皇帝期间,朝廷形势相对平稳。

朱棣对外采取积极策略,期间派遣郑和下西洋,与多国展开政治经济交流,提高了明朝在南洋、西洋的影响力。史书记载,明成祖时期国力“超越汉唐”,然而五征蒙古、出兵安南、迁都北京等政策给国民带来巨大负担,引发了民乱和农民起义。朱棣死后,汉王背叛朝廷。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去世于征讨沙俄途中的榆木川,庙号太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成祖。

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荣登大宝后,平反冤狱,释放了因谏止北征而被囚禁的夏原吉等人,并赦免了曾为建文帝效力及在永乐年间被牵连流放至边境的官员家属,准许他们归乡,复职了部分大臣,此举很好地缓解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

仁宗采纳守成执本策略,倚重“三杨”施政,改革内阁,重用亲信顾问,以选拔中书舍人并充实行政官署。仁宗亦停息战事,整顿武备。对直言极谏者大加赞赏,虚心听取,较之永乐年间已大有进境。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设北京所有行政机构为行在,命皇太子朱瞻基赴南京拜谒皇陵,设定迁移南京。然仁宗仅执政一年便驾崩,长子朱瞻基登基,号为宣宗,年号宣德。

宣宗依靠“三杨”及尚书蹇义、夏原吉等组成稳定的政府核心,解决遗留问题后,重心转向国内事务。平定汉王高煦之乱,强化中央政权,调整永乐时征讨政策为休养生息,撤除交趾兵力,减轻百姓负担。

明宣宗大刀阔斧地整顿朝纲,罢黜“贪腐无律”、“政令不达”和“年迈病弱”者,精简冗员,惩恶扬善。他任命得力官员出任地方知府,并选派巡抚治理赋税重地。同时,他优化官员选拔制度,实行保举和欠任,保证政务清明。另一方面,他出台减负安民措施,如蠲免税粮、救助流民、赈灾救灾等,稳固明朝江山。

明宣宗尊崇德治,兴利除弊,延续了明仁宗的惠民政策,实行重农抑商,严禁贪污受贿,停战息兵,休养生息,使明朝国泰民安,经济日新月异。国家实力达到顶峰,成为历史上的“仁宣之治”。然而,明宣宗兴趣广泛,擅长书画,其画作流传至今。此外,他创立内阁教导宦官读书,为后期的宦官干政埋下隐患。

由盛转衰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谓之正统,张氏与三杨把持朝政,燕京风华初见。1442年,张太后薨,太监王振独掌大权。源起太子宫的王振,受太子朱祁镇信宠至深,朱祁镇即位后,擢升他为首席太监,掌管全部奏章,也成为正统帝最亲近之人。1449年,老臣“三杨”离世,王振愈加跋扈,撤下太祖严禁太监干政的铁令,举国尊其为“翁父”,英宗待他倍加信赖。王振内外把控朝廷七载,积攒金银六十余库。

明朝流民危机愈演愈烈,打击了基层里甲的控制力。政府为了攫取更多银两,而压榨矿工,实施山区封锁,激起叶宗留、邓茂七等人起义。正统时期,明朝和麓川一战,英宗和王振调动了数十万兵力,使得北方蒙古瓦剌的防卫空虚。

蒙古各部在明朝战胜元朝后,经过休养生息逐渐壮大起来。其中,瓦剌部落最具影响力,已成明朝边境的大患。对于瓦剌的威胁,朝臣们建议加强军事准备,改革兵制,但都遭到了王振的拒绝。正统十四年,也先展开四路进攻,明朝军队由于多年废弛,节节败退,仅一个月便丧失了土木堡。王振为邀功讨宠,执意亲征,结果明朝军队在土木堡惨败,士兵伤亡过半,英宗不幸被俘,王振则遭乱军所杀。土木之变标志着明朝由盛转衰。

土木堡败后,于谦扶立明代宗,改元景泰,擢升为兵部尚书,固守京师并整健边防。瓦剌大军压境,于谦率军迎敌,屡破强虏,迫使也先退军。明朝在北京保卫战中得胜,于谦加固边防,拒求议和,翌年屡挫瓦剌的侵扰。

夺门之变

继位之后,朱祁钰积极应对国内外危机,如广开言路、求贤若渴,重用贤臣于谦,整顿吏治。在军事上,成功抵御瓦剌进攻,重整京城卫戍部队,将冗员贵族和宦官革职。废储朱见深,立其子朱见济为太子,然而见济夭折,代宗未再立太子,由此引发英宗与代宗矛盾。1450年,也先释还英宗,代宗不愿迎驾,将其囚禁南宫,矛盾进一步激化。

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起政变,拥立明英宗复辟。他们控制东华门,立英宗为帝,废代宗为郕王,并逮捕处死于谦。英宗复辟后,实施新政,废除殉葬制度,但后因内斗,流放徐有贞,诛杀曹吉祥等人。

1464年,英宗驾崩,太子朱见深继位,更名为明宪宗,定下年号成化。初登大宝的宪宗面临两场政治震荡:河南流民刘通、石龙在房县(今湖北)举事,集结数万兵马,宪宗派官兵平叛,迅速歼灭了叛军,刘通被斩,石龙逃入四川;大藤峡叛乱,宪宗同样派遣官兵进行打击。在宪宗执政期间,他任用阁臣李贤等辅佐政务,对夺门后的政策加以修正,获得朝野拥戴。宪宗为于谦平反,重设景泰帝尊号。然而,随着李贤离世,宪宗宠爱长他十七岁的万贵妃,独宠宦官汪直、梁芳,朝廷政治陷入懈怠,奸邪专权,西厂横行,社会民生凋敝。宪宗甚至直接任命官员,即为传奉官,导致官员腐败横行,直至孝宗时期才得以整顿。

成化十年(1474年),朝廷昏聩无光,无人敢进谏。到了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刑科给事中李俊冒死进谏,直指时政六弊,使得宪宗罢黜方士李孜省;但他对此类进言极为反感,私下将60多位谏言大臣的姓名记录在墙壁上,伺机贬谪。当时,京城朝廷中宦官当道,官吏贪腐,百姓生活困顿。

弘治中兴

1487年,明朝宪宗驾崩,慈孝太子朱祐樘登基,史称明孝宗,年号弘治。他采用了一套精明的政策,号称为“更新庶政,言路大开”。明孝宗开始罢黜一批成化时期的奸邪冗官,精心选拔治国栋梁,将宪宗信奉的贪污小人全部辞去。大量启用正直的人才。他制定法规制度,重新审定盐法,废除所有恶习,使政治清明,被誉为“中兴令主”,这段时期被称为弘治中兴。

明孝宗勤于政务,爱民如子,每日早、午两次上朝,严格限制宦官职权,高度警惕锦衣卫与东厂之威。他治法宽容,生活简朴,降低税赋,注重兴修水利、推进农业及经济的繁荣。弘治二年(1489年),他令户部左侍郎白昂修治黄河决口,弘治五年(1492年),又令工部侍郎徐贯治理苏松河道,历经近三年方告成功。

孝宗在位之时,经济繁荣,百姓安宁。然而,他疏于军务,无所建树,对北境危机亦无所作为。朝臣赞为“太平无事”,然而他却不许大臣议政,奏折多由内监批复,处理拖沓,缺乏贯彻落实。几年之后,孝宗疲于政务,崇尚符咒,积弊渐生。

1505年,朱厚照即位,宠信刘瑾八人,号为“八虎”。大臣刘健等主张杀之,然朱厚照庇护,让刘瑾掌司礼监等机构,大臣动辄遭清洗,朝政黑暗。朱厚照亲任刘瑾、钱宁、江彬等宠臣,照耀门楣,竟称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朱寿。刘瑾暴虐,大臣噤若寒蝉。

明武宗即位后,下令在西苑太液池西岸建造豹房,其内部装修彼此通联,上下两层,密室相连。豹房内,他召来美女、乐工、僧侣、道士、方士,尽享逸乐,几个月未返紫禁城。他亦抽调边防军队至豹房,在练兵场上施战术,被称为“外四家军”。此间,明朝外部有鞑靼达延汗进犯,内部更有安化王叛乱、宁王之乱及民变等诸多危机。

1520年,武宗以征江西宁王为名南下游赏,擒获战败的宁王朱宸濠。归程中于清江浦泛舟,却突患疾病。1521年武宗卒于豹房,孝宗一脉无嗣。

嘉靖时期

明武宗离世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荣登帝位,是为世宗。他尊崇礼仪,行事独特。临朝之际,与礼部发生两次理论纷争。继位之后,因为朝臣引用北宋的“濮议”事件,而强行命令世宗尊奉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导致了大礼议之争。最终,世宗歼灭宦官集团及权臣势力,独掌大权,实现了朱厚熜的愿望。

世宗初年锐意改革,施行政惠,可惜稍纵即逝。翌年,世宗竟舍政务而去,尊崇道家,宠信方士,昼夜沐浴斋戒于宫中。更封道士邵元节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卒后,世宗转而陶仲文。

1542年,壬寅宫变在乾清宫殿起。此后,世宗迁居西院,沉溺于方术之言。他怠于廷政,导致严嵩独揽大权近二十载。严嵩两度当选内阁首辅,身兼吏部尚书。其子严世蕃自任“尚宝少卿,横行官场”,后晋太常寺卿,愈发肆无忌惮。严氏父子贪污受贿,排挤异己,乃至戮杀功臣。严嵩擅长策论,深得世宗宠信。

嘉靖年间,家国饱受外侮。北方鞑靼入侵河套,明朝无能为力。俺答进攻大同,贿赂朝廷后转攻京城,终遭明军挫败,即庚戌之变。而东南沿海则有倭寇肆虐,戚继光与俞大猷联手剿灭倭寇,为隆庆开关奠定根基。葡萄牙人1557年登陆澳门,但明朝灭亡时,澳门仍属广东香山县管辖。1566年,明世宗离开人世,明穆宗继位,改年号为隆庆。

隆万改革

明穆宗重用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人推行改革,牵扯内阁斗争,徐阶黯然离场,实权落入张居正手上。隆庆末年,高拱重返朝堂。

明穆宗施行革新,平反冤案,召谏官归朝,其中包括海瑞。废止斋醮,撤西苑内大高玄殿、国明等阁、玉熙等宫及诸多亭台斋醮所立匾额。创新政策包括整顿吏制、严惩贪腐、缓解民困、充实国库等。具体包括考核官员、罢除贪官、减轻百姓灾后之痛、遏制土地兼并等。

明穆宗推行实惠的商贾政策与开放海关,减轻了商贾负担并开辟海外贸易的新纪元。他亦成功缓解北方与蒙古族的冲突,展开互市交易,保持了北方的稳定。

公元1572年,明穆宗因中风离世,太子朱翊钧继位,刚满九岁且改元为万历。朝廷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因反对权宦冯保而罢官,张居正借势得到冯保支持。他在辅政期间推进改革,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精简机构,规范邮传和选官系统;经济上进行全国土地清丈,抑制豪强地主,调整赋税劳役,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平定南疆动荡,重用戚继光。张居正任命潘季驯治理黄河,严惩贪腐官员,裁减冗员。他改革朝政,革新体制,被誉为万历中兴。

公元1577年秋,张居正痛失严父。依照旧礼,应卸任守孝,然他为社稷计,悍然拒绝。政敌趁机大肆攻讦,引发夺情之争。最终凭借明神宗及两宫太后的支持,张居正方获夺情起复,改革事业得以延续。然而,这成为反对派的把柄。张居正甚至利用职权,使亲儿科举入翰林院。身后失势后,改革的反对者清算于他,家族被囚禁,十余人饥寒交迫而死,生前尊荣亦剥夺殆尽。

万历怠政

张居正去世后的早期,明神宗依然对朝政抱有热情,掌权期间涌现东林党论争、国本之争等重要事件,对外有朝鲜战争及萨尔浒战役。万历年间见证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

国本之争聚焦于两位皇子朱常洛与朱常洵。他俩分别被立为太子和福王。然而,福王却推迟离京就藩。直到梃击案发生,民众对郑贵妃有所微词,福王才动身。明神宗因此对大臣心生不满,自 1587 年起,连续数年不曾上朝处理政务,只在重大事件中露面。从 1588 年后,早朝也不见其踪,整日缩在深宫不理朝事。他贪婪地和皇室侵占土地,以采木、烧造、织造、采办等名目搜刮民财。万历十九年时,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瓷器数量高达 23 万余件。他派遣宦官为矿监税使,引爆民怨爆发的抗税斗争。万历帝随后废除考成法,形成皇帝敛财、臣下贪腐、党争愈演愈烈的局面。

东林党起始于顾宪组建的东林书院。他们的党争源于内阁人员空缺,顾宪力荐政绩显著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随即遭到了反对势力的恶意攻击,进而引发东林党的兴盛。这场争端也使得朝中各党开始猛攻东林党。权奸当道之时,东林党更是遭受重击,直至崇祯年间方能再次得到启用。

因明神宗无心政务,官职空缺严重。1602年,南北两京尚书空缺三位,侍郎缺十位;巡抚空缺三位,布政使、按察使等空缺六十六位,知府空缺二十五位。明廷陷入党争,争斗愈演愈烈,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东北边防统领李成梁后期腐败,谎报军情,对努尔哈赤势力偏袒,引致明末边患严重,清朝得以入主中原。故明史感叹:“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在军事领域,万历朝以万历三大征最为辉煌,三次战役皆胜稳固了明朝边疆,保卫了朝鲜王朝,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库存银。1617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开始转守为攻。

1620年,明代宗驾崩,长子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他面对的是父皇留下的朝纲败坏、经济衰退、宫廷争斗等困境。光宗积弱、孤僻、压抑且好色,无力扭转颓势。他只执政一个月,朝廷和后宫的争斗愈演愈烈,出现了“红丸案”及“移宫案”。郑贵妃游说封其为皇太后和皇后,光宗沉溺于酒色,服用红丸而骤逝。

李选侍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谋划挟持皇太子朱由校于乾清宫,欲崛升为皇太后掌控朝政,遭朝臣强烈反对。在以东林党人为首的朝臣的巨大压力下,李选侍被迫离宫。明熹宗接任,改元天启。

阉党专权

明熹宗早期重用东林党人,此举加剧了党争之势。魏忠贤借机染指政坛,联合齐楚浙党,谓之阉党。1622年,山东白莲教起义爆发,各地民变、兵变、抗租活动迭起。1624年后,阉党独掌朝纲,魏忠贤专横跋扈,大肆残害东林党人,酿下诸多冤案。1625年,熹宗下令焚毁书院,大批东林党人流放岭南或处斩。明光时期的混乱政局,导致内忧外患愈演愈烈。

当时,明朝的内忧外患加剧,主要问题在于抵御北方后金的蚕食侵袭。熹宗听信谗言,罢免了直言不讳的熊廷弼,纰漏导致沈阳、辽阳失陷,辽东形式岌岌可危。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熊廷弼再度被任用为辽东经略,提出了三方布置策略。王化贞却主张分散兵力防守,全面进攻,结果后金军乘虚而入,攻占了广宁等40余城。在阉党操控下,熹宗错杀了坚守正道的熊廷弼,忠臣良将如孙承宗、袁崇焕等也受到排挤,辽东局势日益恶化。

1626年,北京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爆炸,造成两万余人伤亡。努尔哈赤率军围攻宁远,袁崇焕指挥明军依托坚固城墙防守,成功击退后金,甚至还击伤了努尔哈赤,被誉为“宁远大捷”。随后,努尔哈赤离世,他的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

朱由校性情独特,唯独乐在玩戏,不问政事,宠信宦官,沉醉于享乐。挑选三千太监在紫禁城内训练娱乐,痴迷于声色犬马。钟情于水戏,创新水傀儡戏,和宦官同台演出。天启七年五月,溺水后全身肿胀,病亡,年仅23岁。

崇祯治乱

1627年,明熹宗离世,朱由检即位,号称明思宗,年号崇祯。此君励精图治,亲力亲为,扫荡阉党,整治官风。天启七年底,魏忠贤被谪凤阳,随后自尽。朱由检还政冤狱,起用被天启罢黜之官员,全面考吏,严惩朋党,力止朝廷与宦官勾结。他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嘱托其收复辽东。然而,崇祯的多疑、固执和犹豫不决使情况越发严重。

他渴望救治国家的心热切而迫切,期待能迅速扭转政局的颓势。然而,积重难返,短期内在政治改革方面成效甚微。崇祯皇帝刚愎自负,多疑焦虑,急功近利,导致朝政频繁出错。他对外戚大臣颇有微词,在歼灭阉党之后,又重新启用了宦官,赋予他们监军、京营大权,且派遣宦官治理地方,甚至直接左右户、工部,进而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1629年,皇太极迂回长城进攻北京,袁崇焕紧急调兵遣将,在北京广渠门与之对垒。然而崇祯帝受清朝反间计影响,误杀袁崇焕,辽东防线几乎崩溃。后袁崇焕反思自身,减膳撤乐,举办公祭祈福仪式。在对天帝、神仙失望后,他尝试信仰天主教。皇太极于1636年在盛京登基,将国号改为大清,多次入侵明朝北直隶、山东等地。1640年,皇太极发动松锦大战,占领锦州等地,明朝势力收缩至山海关。辽西战事渐趋紧张,明清军队交战频仍。

明中期之后,农民起义频发,朝廷动荡,官吏腐败严重,物价飞涨。后金战争耗费大量辽饷,清兵劫掠愈演愈烈。小冰期寒冷降临,农业减产,饥荒遍野,百姓生活负担沉重。1627年,澄城饥民起事,揭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纷纷起义,形成李自成在陕西、河南,张献忠在湖广、四川的割据态势。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国,挥师北伐,攻破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占北京,崇祯自尽,明朝消亡。

南明时期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丹阳受马士英等支持,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弘光政权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春的清军战中,内部争斗加剧——左良玉部自武昌顺江而下,以“清君侧”之名发动进攻,感激涕零的马士英调江北四镇应战,导致江淮防线崩溃,史可法被迫撤往扬州,难以有效统御骄兵,抗清部署终告失败。四月,清军兵临扬州,史可法顽强抵抗。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史可法不幸遇难。五月,清军攻占南京,弘光政权随之瓦解。福王逃遁,后被擒,次年死于北京。

弘光帝离世后,同年六月,明臣钱肃乐扶植鲁王朱以海于绍兴监国。鲁王凭钱塘江之势,对抗清军。同时,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福州称帝,是为隆武帝。两者争锋相对,互有攻守。1646年,清军攻入浙江与福建,鲁王败逃海外,隆武帝在汀州遇害。郑芝龙归降清军。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称帝,号绍武帝,但不久便为李成栋所败。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称为永历帝。

1646年,永历政权在日月子、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支持下反击,原明将亦纷纷响应,收回华南地区。然而,当年清将尚可喜再度进攻,占据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甚至将南京重重包围。然而内部纷争不断,实力逐渐削弱。

1651年,舟山群岛沦陷,鲁王朱以海投向厦门的郑成功,最终病逝于金门。顺治十四年(1657年,南明永历十一年),贵州大将孙可望投诚清朝,云贵之地尽失。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历十二年),清军攻陷云南,云贵沦陷。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军攻入广州,永历政权灭亡。

1661年,清军进军云南,明朝皇帝永历逃离缅甸,受到缅甸王莽达的庇护。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莽白发起政变,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南明王朝至此寿终正寝。

李自成余部在湖南遭遇败绩后,转战川、鄂山区,自称夔东十三家军。1662年,清军攻打,1664年,李来亨遇害,夔东十三家军也画上句号。

明郑时期

1661年,郑成功攻取荷兰占据的台湾,定都东宁,尊永历。虽然明郑政权以永历为正统,实则由延平郡王主政。郑成功在台去世仅一载,其位由郑经继承。郑经即位后,锐意西进。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应耿精忠邀请,率领大军横渡台湾,入驻福建。

自返台回归,郑经忙于政务,采纳陈永华之提议,立郑克臧为监国。然而,陈永华旋即被夺去军权,翌年郁郁寡欢患疾而终。1684年,郑经病逝于台南,临终将大位传给监国郑克臧,谁料冯锡范、刘国轩等人竟暗杀郑克臧,拥立郑经次子郑克塽为新君。

公元1683年,康熙帝授施琅出兵讨伐明郑。施琅大破刘国轩,成功攻下澎湖,台湾陷于困境,郑克塽最终归降清朝。明朝宁靖王朱术桂与五妃同日自缢殉国,成为明朝最后抵抗势力的陨落。

相关文章
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方法(平易近人,管理者必备的素质要求)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