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襄垣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的西麓,上党盆地之北。东以仙堂山、黄岩山与黎城分界;西以石磴山和沁县相连;南以五阳山、麓台山、磨盘山、五赞山分别与潞城区、长治潞州区、屯留区接壤;北和武乡县为邻。襄垣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襄垣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

历史沿革
在禹贡(尧)代,襄垣属冀州之域;到虞舜时,为并州之地;夏朝复属唐冀州(以上三代,均在王畿之内)。商朝成汤王时,封同姓为黎侯、襄垣属黎国。
春秋时期,赤狄夺黎候地,为路子婴儿国,襄坦地也归属焉。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88年)赤狄被晋镇服,裹垣归属晋辖。战国初朝.赵、韩、魏三家分晋,始属韩国(故有古韩之称)。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大将白起伐韩,隔断上党,上党守冯亭以郡归赵,赵王封冯亭为华阳郡,襄垣地又属赵国。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王龁(he)攻赵,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今北关贵江沟)。因城系襄子所筑,又位于赵国边界,故取名“襄垣”。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襄垣归秦属地。秦灭六国后,废旧制,设郡县,始为襄垣县,归上党郡辖。
西汉新莽时(公元9年),改襄垣为“上党亭”。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派宗正刘廷攻克天井关(今原庄公社之井关)王莽之“上党亭”太守田邑,投降刘秀,襄垣地属东汉辖,因革变,又易亭为县曰襄垣县。
西晋、十六国时,裹垣属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匈奴郝散带兵侵占襄垣。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属刘琨辖地,上党郡治在襄垣安民城(据旧志载:安民城在今县城东北十里处;即今北底公社堡底一带,因旧址废,无确切地址可考)。
东晋、十六国时,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石勒攻上党,襄垣属后赵石勒辖地;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为前燕慕容隽辖地仍为上党郡;晋永和七年,皇始元年(公元351年),为前秦符建辖地;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元魏割上党;置裹垣为“裒垣郡”,属北魏,于公元421年郡治迁往壶关。襄垣设郡治历一百二十九年。裹垣郡领:屯留、长子、壶关、寄氏(今安泽)、乐阳(今长子、安泽交界地各一部分地区)五县。
三国时期,属魏国辖地。
南北朝延和二年(公元433年)襄垣由郡降为县,隶属于乡郡(郡治在今武乡);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复置襄垣郡。据魏书地理志载:五原县辖地系乡郡、铜二地分出,县治在今下良公社故县村,旧志载有五原故县城;建义县辖地系当时上党之屯留分出,与襄垣西漳河南岸,南漳河西岸之地组成,县治在襄垣县城南十里处(今西王桥》刈陵县辖地系今黎城、潞城两县交界地区各一部组成。北周明帝元年(公元557年)改襄垣郡为韩州,州名自此起。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韩州,复襄垣县,属上党郡在安民城。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改襄垣为韩州,因漳水淹城,又筑城于甘水之南(即今县城),辖铜、黎、涉数县;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铜鞮置甲水县;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韩州与铜县合并;武德元年(公元626年)又和甲水合并。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因突厥侵犯,韩州被掠,废韩州为襄垣县。归属游州。
五代因之。
北宋太平天国二年(公元977年),铜鞮归威胜军,治在乱流石围。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屯留县废,地入裹垣,玉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襄垣又将屯留来属地划出。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省铜鞮分其地入沁州、裹垣垣;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二月,潞安升州为府,裹垣属游安府。当时全县分四乡,七坊都、九十里;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并为七十里;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增二坊都,编八十三里:宏治元年(公元1488年)并为六十九里;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又并为六十三里。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为四乡、九坊都、二十八里;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增为十坊都,仍保持二十八里,后又将全县划为八十保。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制,襄垣属山西冀宁道,仍沿袭道光时的区划。民国七年(公元1918).锡山在山西推行“村本政治”,襄垣将原八十保划为三个区,九十八个编村。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裁道.襄垣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又将全县九十八个编村合并为五十一个大编村。名曰“新编村”。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了。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率军进入山西晋东南地区。以晋东南为基地,创建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襄垣属山西省阎锡山政府所辖的第三专区。一九三八年二月,全省行政区划调整,襄垣将原来的三个区改为四个区,后又改为五个区。一九三九年七月至九月,日寇向我晋东南发动了两次围攻,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被分割为二。原三、五专区的大部分地区,以沁源为中心,构成了太岳区。襄垣属太行区,全县五个区又划为十二个区。
一九四零年四月,根据形势的变化,襄垣一分为二。白晋路东的七个区仍叫襄垣县。以西的五个区叫襄西县。分置仅一个月,襄西又并回襄垣,同时将襄西县改为襄西办事处。十一月改襄西办事处为襄南办事处,直接领导西漳河以南、南漳河以西的两个区的工作。
一九四一年五月,日寇进驻襄垣县城,我抗日政府北迁,全县划为六个区。同时将襄南划归太岳区,与屯留的部分地区合并,成立了襄漳抗日政府,县府设在常隆。
一九四三年五月至七月,我党开辟了予北地区,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襄垣仍属三专区,但将我县二区的王桥、五阳等四十一村划入游城县,六区的西王家沟、杨家庄划入武东县,将民国初属沁县,抗战开始属武东的新店、杨桃、梨崖边、山角、赵庄、南沟、四亩沟村划入襄垣。
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后,襄垣改属太行第三分区领导(专署设长治)。同时将抗战期问划归襄漳、游城两县的地区,又全部划回襄垣。当时,全县共分八个区,一百四十八个行政村。一九四六年,八区和四区合并,七区和三区合并,全区仍为六个区。四七年增设了城关区。四八年城关区又和一区合并,恢复为六个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沿袭前制。1954年5月,属晋东南专区辖县。1958年9月,襄垣与沁县合并,改称裹沁县,后又与沁源合并,又称沁县。1959年9月,三县分治,襄垣仍为晋东南专区属县。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襄垣改属长治市辖。

行政区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襄垣区划未变。五零年为加强工矿建设与领导,奉命将五阳、南沟、官道三个行政村。划归长治市工矿区。
1953年6月,县下设区,区下设乡(镇),乡(镇)辖自然村。同时,奉长治专区令将段堡行政村辖内的小河南、蛤蟆沟2个自然村划归黎城县;将长治工矿区辖内的五阳、南沟、西山底等11个自然村划回襄垣县。全县共划6个区,67个乡(镇),980个自然村。
一区辖1镇(城关)10乡(张家庄、南娥、土合、北底、善福、上丰、南田漳、下峪、西川、韩堡);
二区辖11乡(五阳、东王桥、郭庄、普头、原庄、北里信、西山底、八里庄、狐燕窝、东岭、卧羊沟);
三区辖2镇(夏店、常隆)、11乡(阎村、迥辕、南峰、付北、邢村、董家岭、任家岭、合漳、大平、圪塔头、九庄);
四区辖1镇(质亭)、10乡(送返、大池、赵村、北庄、关上、固村、小河、新店、白堰底、崔村);
五区辖2镇(下良、西营)、11乡(都村、梨树岩、强计、段堡、和坡、水碾、南坪、城底、南烟、兴民、故县);
六区辖8乡(王村、店上、关家沟、龙王堂、史北、赵庄、南姚、韩家沟)。

1954年区废,改乡、村制,建67个乡,辖228个行政村。
1956年,合并为28个乡,辖233个行政村,988个自然村。并奉地区令将花豹拐、杨家岭划归武乡;新店、魏家坡等17个村划归沁县;司马半个村、温泉、韩家庄、慕草沟、圪针庄、席家岭等村由沁县划归襄坦。即:城关乡辖15个行政村、大黄庄乡辖14个行政村、郭庄乡辖11行政村、八里庄乡辖10个行政村、原庄乡辖4个行政村、桃树乡辖9个行政村、善福乡辖7个行政村、韩村乡辖6个行政村、强计乡辖6个行政村、下良乡辖13个行政村、南烟乡辖9个行政村、西营乡辖7个行政村、曹坪乡辖4个行政村、王村乡辖6个行政村、龙王堂乡辖6个行政村、史北乡辖8个行政村、马家东岭乡辖6个行政村、质亭乡辖16个行政村、司马乡辖9个行政村、榆林乡辖7个行政村、南邯乡辖7个行政村、夏店乡辖10个行政村、常隆乡辖12个行政村、阎村乡辖6个行政村、九庄乡辖5个行政村、南姚乡辖5个行政村、送返乡辖9个行政村、土合乡辖6个行政村。
1957年增置卧羊沟乡。
1958年8月,政社合一,成立城关、夏店、王桥、亭、下良、王村6个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初称管理区)。1959年9月,划城关、王桥、常隆、西营、下良、质亭、史北、夏店8个人民公社,231个生产大队,1190个生产小队。1960年4月,城四关分出,置城镇人民公社(次年6月并入城关公社)。
1961年6月,分为:城关、王桥、八里庄、原庄、北底、强计、善福、九庄、常隆、夏店、南邯、虎亭、司马(1983年9月9日改名上马)、榆林、东岭、史北、王村、龙王堂、西营、下良20个人民公社,250个生产大队,1308个生产队。1971年6月龙王堂公社辖域划归武乡县。1972年3月又划回本县。
1984年4月,改人民公社为乡(镇),改生产队为村民委员会,除常隆治迁侯堡,以地作镇名外,区划未变。


1985年至1995年,本县分6镇(城关、王桥、侯堡、夏店、虒亭、西营)14乡(善福、北底、八里庄、原庄、九庄、南邯、榆林、上马、东岭、史北、王村、龙王堂、下良、强计),辅325个村民委员会,1131个自然村。

2001年1月,撤并乡镇时,缩编为8镇3乡,即将八里庄并入城关镇,更名为古韩镇;原庄乡并入王桥镇;南邯乡、九庄乡并入夏店镇;东岭乡并入虒亭镇、王村乡、史北乡、龙王堂乡合并,编为王村镇;下良乡、强计乡合并,编为下良镇;榆林乡并入上马乡。侯堡镇、西营镇、善福乡、北底乡原建制不动。

2021年,撤销上马乡,并入虒亭镇。撤销善福乡、北底乡,设立善福镇。原北底乡北底、东垴头、阁老凹3个村划归古韩镇。
2022年襄垣县辖9个镇,另设有1个开发区:古韩镇、王桥镇、侯堡镇、夏店镇、虒亭镇、西营镇、王村镇、下良镇、善福镇,襄垣经济技术开发区。襄垣县人民政府驻古韩镇。
2023年襄垣县有古韩镇、王桥镇、侯堡镇、夏店镇、虒亭镇、西营镇、下良镇、王村镇、善福镇、襄垣经济技术开发区9镇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229个行政村,1457个自然村,总面积1178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