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作者简介】
李峤(约645~约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他曾官至中书令,唐玄宗时被贬滁州,其诗多为奉旨之作。他小时候就才华出众,据说是因为梦到有人遗赠他双笔之故。后来,他成为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李峤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又与苏味道合称“苏李”。其咏物诗较多,有《李峤集》传世。
【注释】
解落:能够吹落。
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过江:吹过江上。
千尺:形容很高。
入竹:吹到竹林里。
斜:倾斜。
【译文】
它既能将深秋的树叶吹落,也能让春天的百花盛开。它吹过江面时能激起浪花,吹进竹林时能让万竿绿竹随风摇曳。
【名师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咏物诗。全诗通篇没有用到一个“凤”字,却每一句都能让人感受到风的身影。诗前两句将风的本领娓娓道来,如同在向老朋友诉说一般,让人不禁将世上的悲愁与欢乐全与风联系了起来。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从动态上对风做了一番精妙的诠释,更将这看不见、摸不到的风活化了出来。诗中对“叶”“花”“浪”“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写,其实都是为了突出风的轻柔和急狂,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不仅如此,每一句诗中都巧妙地嵌人“三”“二”“千”“万”等数字。以数字将风立体化,更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名师点拨】
体味诗歌的含蓄之美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长河中,“含蓄之美”是很多作者所努力追求的一种艺术效果。高明的作者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蕴藏在短短的几十字中,读者从中就可以品味到独特的艺术韵味,获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作中,有许多诗作具有这种含蓄之美,比如《画》。其诗文如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在《画》中,诗人通过有违常理的叙述,描写刻画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场景:水声淙淙,为什么离得近却听不到呢?春天一过,花儿便相继凋谢,为什么诗中却说“春去花还在”呢?鸟儿为何又不怕走近身旁的人儿呢?读者只要细细品味,自然不难领悟作者所写“反常”文字是对“画”的表述。诗人通过对“画”的特点的描述,让人体味到“画”的妙趣。而在《风》中,作者亦是通过对“风”的特点的描述,以含蓄的手法引发读者的猜想,从而使读者感受到诗的含蓄之美,获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