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某某一看就不是个好人”某某面善”。对于那些看起来“贼眉鼠眼”和“慈眉善目”的人,相信大家在内心都会对其有个最基本的判断。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都会认为前者非奸即盗,后者却是大慈大悲,而无论是小说里描写的人物形象,还是荧屏上诠释的角色,也大都与普通人对人物本质的判断相似。很显然,这是以貌取人。
据说在我国的春秋时期,有位名为澹台灭明的武城人,字子羽。此人长得丑陋无比。他想拜孔子为师,但是孔子看他体态、相貌丑陋,便没有产生好的第一印象。当时,孔子认为,如此丑陋的人怎么会有才华呢? 因此,便表现得极其冷漠,不愿将子羽收为弟子。
对此,子羽也有所察觉,因此便主动告退,回家自学。在家中自学的子羽严格要求自己,他不攀附权贵,不鄙视贫者,努力修身养性,刻苦自强,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孔子所收的弟子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人。此人眉清目秀、玉树临风,且能言善辩。第一次见面,孔子就对他产生了好印象,认为此人将来必定会很有出息。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孔子也日渐发现,宰予虽面貌端庄,却缺乏品行又懒惰成性。为此,孔子骂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孔子非常后悔,他为自己的错误判断感到很惭愧,他说:“我仅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发生了错误;仅凭相貌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发生了错误。”
在第一次见子羽和宰予的时候,孔子因为单从对方的言辞、相貌上来判断人的品德才智,因而有了冷漠丑陋的子羽而青睐善辩的宰予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02
按理说,孔子是优秀的大教育家,他的学问可谓渊博,见识也比一般人广,他在识人方面应该是有一套较为深刻的见解的,然而,他也出现了判断上的错误。孔子的这种“以貌取人”,就是“体貌效应"在起作用。
心理学上这样定义体貌效应:它是指因人的身材和相貌而导致别人对其认识上的成见。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身材和容貌对其生活、工作、交际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由于多数人在判断人时都容易受到“体貌效应的影响,从而导致判断上的失误。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羡慕那些身材匀称、容貌姣好的人,因为在众人看来,这样的人散发出一种无形的魅力,让人羡慕的同时还想接近他。相反,身材不好或容貌丑陋的人往往容易被冷落。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体貌效应的存在,它影响着人们的判断。然而,我们都应该明白的是,“体貌效应”虽然对我们在人或事物的认知上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识方法,倘若完全遵循此规律,则难免会出现对人判断上的失误。
03
受体貌效应影响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庞统是个长相奇丑但极具才华之人。在当时,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招揽贤士、将才,很多人都被称为是任人唯贤、爱才惜才的典范。
但是具有“真本事的庞统的境遇却并不顺利。原因就是在他身上发生了令人扼腕叹息的体貌效应。
孙权向来以任人唯贤著称,但是他却曾“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孙权的爱将周瑜死后,鲁肃便极力给他推荐庞统。孙权一听此人具有将帅之才,高兴得不得了。
但是等见到庞统后,便由最初听说时的“大喜"变成了“心中不喜”,原因就是由于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再加上庞统对孙权一向器重的周瑜并不十分推崇,孙权便错误地认为此人狂傲,用他并无多大益处。
看孙权如此态度,鲁肃忙对孙权讲了庞统在赤壁大战时“献连环计,立下奇功”的事迹,可是孙权已经先入为主了,他对庞统没有好印象,因此便固执地表示“誓不用之”。
鲁肃深知庞统是个人才,既然孙权不肯任用,那就推荐给刘备好了,毕竟刘备此人宽厚待人、求贤若渴。
然而,谁知道结果依然如前。尽管刘备爱才心切,而且他也早已了解庞统的价值,但是当他满怀期待地见到了庞统后,心一下子就凉了下来,看到庞统貌陋”,他“心中亦不悦”,于是不肯委以重任,勉强给庞统安排了个县令这样的小官去做。
庞统确有旷世之才,当时的各国统治者们也的确是求贤若渴,但是庞统却几次遭冷遇,不得重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长得丑,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
04
孙权和刘备都是没有见到庞统前听说其旷世之才时欣喜若狂,但是在见了以后,都因此人相貌丑陋而变得心中不悦了,这就是体貌效应在其中起作用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识人是了解一个人的开始。我们在识人时一定要注意自己不要陷入体貌效应的陷阱,不要单凭对方的衣着打扮或身材相貌来判断此人是否富贵、是否有才、是否有德.....而应对其做进一步了解。
另一方面,由于体貌效应的普遍性,我们在个人形象上也不能总是不修边幅,不然很可能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很难改变的。也许你会说,相貌是天生的,总不能为此去整容吧? 的确不至于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的确无法改变自己的相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整洁的衣着、必要的修饰、稳重的举止、优雅的谈吐等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倘若因为形象的问题而影响了自己的前途,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