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户口性质是什么(什么是户籍制度?“户籍”背后到底有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2 16:31:02    

写城乡二元化、农村农民等问题,始终绕不开一个东西——户籍,城市户口与农业户口。这二种不同的身份,享受二种不同的社会资源,年轻人可能没什么感觉,可年龄大一些的人,可是有刻骨铭心的感触。

要明白“户籍”二字的重量,就发先清一清它的来源与变迁。

户籍制度的诞生

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全国城市(不包括农村)统一户口管理制度开始形成的标志,除了打击残余分子外,其重要目的是配合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因为只有城市模式可以发展工业。

新中国刚刚成立,再加上战争缘故,一穷二白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在外部不安全的情况,新中国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即重装备产业,如钢铁厂等等。

按照正常经济发展规律,应该是用农业原始积累的资源,先发展轻工业,再由轻工业延伸到重工业。因为轻工业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动力,而且重工业生产的产品也会被轻工业制成其它商品,卖给其它人所消耗,实现所谓的市场“互补”。

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大概有二处;其一,无法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其二,没有相应的市场消费重工业的产品。所以要保留并发展这些重工业,必须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这其中的代价就由乡村来承担。

如果按正常顺序发展,也会有“城乡二元化”的问题,但因为城市轻工业分担,程度上会比较轻。

对农村相应的制度改革就是人民公社(从互助社、初级社、高级社),还有统购统销,户籍制度等,其中统购统销就是粮食等流通制度,由政府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这其中的差额全部流向重工业。

城乡户籍正式成型

所以我国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方式,是通过“统购统销”政策,利用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来实现的。为了保持“剪刀差”的持续性,与之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就正式成型,一方面是将农民固定在农村里,将产出的资源输往城市;另一方是城市户口,享受住房分配,医疗免费,教育免费等等好福利。

所以十分正常的,农村人都想往城市跑。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正常途径如国企招工,农民投奔亲戚,或者直接买户口等的方式,许多人从农民成了市民,享受城市户口优厚的待遇。还有大量的人通过非正常途径,来到城市,但这些人没有城市户口,就业活动转入“地下”,成为打“黑工",这些“黑户”一多,就会形成城市治理不安的因素。

然后就遇到一个问题,城市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口。

解决的方式有二种;其一,城市向农村输入人力,比如1956年开始的”上山下乡“活动;其二,通过户籍严控城市人口的流入,如1958年国务院颁布的《户口登记条例》,其中明确规定了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对户口迁移作了约束性制定。原则上,农民向城市、小城市向大城市的人口迁移都受到严格限制。

由此开始,户籍制度最终引入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功能,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户籍管理方式。

户籍制度的弊端

这种人为制造的二元户籍管理方式虽然在特定时期起到了特定作用,但就整个发展而言,它还是有极其严重的弊端。

其一,人为限制劳动力流动,这是增加治理成本。

流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点,市场会让劳动力朝最优方向去流动,也就是说政策完全禁止不了劳动力流动。当大量人口流动到城市,而户籍制度将他们排斥到城市之外,他们会成为城市“黑户”,成为城市不安定因素,他们会以更低的工资待遇去抢市民的岗位,即政府无法通过加强管理来规范劳动力市场。

另一方面,农民向城市流动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更改选择。但当数量到一定量时,就会成为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历史上会用“流民”一词形容。

其二,阻碍、延缓城乡共同发展。

城乡二元化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只要工业部门需要,就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直至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这个拐点被人称为“刘易斯拐点”。

达到这个“拐点”的前提之一,就是自由且合法的“流动”。

“刘易斯拐点”本意是讲城乡二元化,会因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城乡合而为一,不存在差别。但户籍政策阻碍、延缓了它的进程。

其三,加深“城乡”对立。

城乡二元化,配合着户籍制度将一个国家的民众分成二类人群,二种不同的治理方式。违反人人平等理念的同时,也加深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矛盾。

两种解决方案

因为户籍制度的种种弊端,由此诞生出二种模式的改革方案;第一种,是依旧保留“二元模式”,保留农业、非农业两类户口,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的同时,还是在控制农村人口流向。以“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迁移政策。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条件,促进人才的适量、合理的流动,把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减到最小。

第二种,直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两种户口类型,实行全国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切断社会待遇与户籍之间的联系,完全取消了利益分配的差距,恢复户籍单纯的信息数据功能,不再使它与任何利益挂钩。

综合来看,第一种药效温和,但时间较长,第二种药效很猛,但会引起反弹。不过无论是那种,户籍制度会随着城乡资源的统一而回归它应该有的样子。

相关文章
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方法(平易近人,管理者必备的素质要求)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